|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东台市水洲盈华船舶配件有限公司

船用家具 船用五金 船用座椅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船舶及配件】鄂海洋工程设备制造起航
新闻中心
【船舶及配件】鄂海洋工程设备制造起航
发布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104        返回列表
     全球造船业不景气,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仍是一片“蓝海”。7月3日,武船承建的世界最大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交付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这是武船拿下的海工装备“第一单”,也掀启“湖北舰队”冲浪蓝海经济的大幕。
    蓝海机遇:4000亿大蛋糕
    去年至今,“寒潮”笼罩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同比分别下降超过2成和4成。全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到323家,亏损额同比大幅上升158.3%,大量船厂开工不足,或停产。
    在这场漫长的“经济寒冬”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却为造船业吹来暖风。
    去年3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工装备市场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业内预测,未来几年,海工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将高达46%。
    4000亿市场“招手”,船企迎来发展新机遇。香港海拔船业经纪公司总经理王东认为,海洋工程装备离不开船舶,与油气相关的油船、液化气船、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海工辅助船等装备市场,是船企撬开日渐红火的海工装备制造的发力点。
    船企在传统业务上出现接单难、获利低,转战海工业务成为必然选择。武船董事长杨志钢说,由于附加值高,前景广阔,转型做海工装备业成为武船发展新路径,服务海洋经济将成为船舶业发展的新机遇。
    湖北军团:蓝海实力居中西部之首
    远离海洋一千多公里,地处内陆的湖北拥有强劲的力量冲浪蓝海经济。
    目前,我省共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385家,科研设计机构21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中船重工在鄂的7个研究所在海工装备研究方面全国闻名,武船等船厂造船能力国内领先,江汉石油管理局在海洋钻井平台领域居国内前列,武汉船用机械公司、武桥重工在海工配套业内蜚声全国。
    目前,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我省有1000多项国家专利。去年以来,我省船舶制造有关单位已有11个海洋工程项目列入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发展海洋工程,湖北是中西部地区最有实力参与的省份。”省国防科工办船舶处处长胡琼说,向蓝海进军,我省将在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上争得一席之地。
    根据规划,到2017年,我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完成总产值1500亿元,重点培育1家年产值超300亿元、2家年产值超150亿元的企业。
    找准定位:瞄准高端配套
    2008年前,中国造船业日子过得很惬意,有业内人士说:“搭个台就能造船,造个船就能赚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造船业从“天堂掉落地狱”,船东纷纷弃船,船厂接连倒闭。
    海工装备利润可观,但并不是“遍地黄金”。武船青岛基地海工部总经理陈海勇直言:进军海工市场,一定要找准定位,不要重蹈数年前盲目扩张的覆辙。
    作为我省龙头船企,武船在海工市场早已先行一步。2009年,武船在山东青海布局海工基地,实现由“江军”向“海军”的跨越。4年来,武船在海工市场上颇有暂获,建造了世界顶级深水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81”、中国首艘深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等。
    “工作船只是海工的配套设备,交付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水下浮体系统才是武船拿下的海工装备第一单。”陈海勇坦言,海工准备在技术积累、资金投入和人才上的门槛较高,决定了海工装备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到。
    目前,中国已是造船大国,但不是造船强国,主因是船用设备的自配套率不足,平均只有50%,而日本、韩国自配套率在90%以上。
    开拓海工市场,不要把目光死盯“高、大、全”,海工装备配套业同样潜力无限:造船业的价值构成中约70%是船用配套设备。胡琼介绍,我省将在发展高端船舶配套设备方面下功夫,克服地理位置的限制。
    胡琼表示,按照国家有关规划,2015年全国船舶业总产值将达1.2万亿,其中配套业产值约为8400亿。因此“发展高端船舶配套设备是湖北船舶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的举措之一。”
    据悉,湖北省正在筹建国家(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研究院将广泛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进一步整合省内产业优势资源,建立能够面向整个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以总装企业为龙头,科研院所、高校、配套企业为支撑的海洋工程装备国家队,培育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总包能力,支撑我省打造千亿船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