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配件物联网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510-88602202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国内最大的船舶配件生产基地
 [打印]添加时间:2022-01-11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93
   倍受市场关注的江南重工(600072)正式更名为“中船股份”,这也是中船系在资本市场上大规模重组的第二家下属上市公司,其第一家重组企业——中国船舶(24.450,-0.47,-1.89%)(600150)上周四的最高股价摸到了300元,与其2003年11月7日的最低价相比整整翻了60倍,若加上股改送股则翻了75倍。那么,中船股份在更名后其股价是否具备同样的增长潜力,引起了市场与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同时,公司的更名由之前确定的“中船重工”更改为现名,是否可以赋予市场更多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尽管公司一再否认并确定半年内不会重组现有业务,但在更名前其股价从涨停到跌停再到涨停的过山车走势再度走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市场内一直传闻的中船集团将私有化公司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军工业务能否注入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更名与否认的背后引人深思
 
  尽管江南重工更名的事项顺利完成,但其中的反复却令人深思。在9月3日至9月20日的短短14个交易日内,其股价从27.96元上涨到63.97元,且最后6个交易日还连续拉出6个涨停,今年以来公司股价涨幅已高达10倍,其原因就是市场传闻公司将被私有化并更名。不过,9月25日公司出面澄清并复牌后确连续跌停,4个交易日内跌去了31.58%,市场惊呼主力出逃。但10月9日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后到今天,公司股价再现牛势,成交量也有效放大。那么之前的大跌是主力大洗筹还是因为某种不可公开的隐情而故意为之都无法得知。同时,对公司的私有化传闻,其只是说6个月内不重组,却没有否认。此外,原定的名称“中船重工”为何存在歧义?公司方面也没有解释,实际上“中船股份”的名称反而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想象。
 
  国内最大的船舶配件生产基地
 
  尽管重组计划年内不实施,但中船已经把公司定位为中船集团船配件生产基地,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船舶配件生产基地,受惠于世界造船业向我国的转移,其发展前景极佳。
 
  首先是我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给公司带来机遇。截至2006年底,我国造船产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均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今年1—8月,我国船舶行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速度分别为57.8%和124.8%,与此同时,世界造船中心转到我国的趋势已经明显,成本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2006年日韩劳动力成本平均占一艘新船成本的30%左右,而中国不到10%此外,在高附加值船型方面,我国与日本和韩国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市场份额正逐步扩大,我国已经初步具备抵抗造船周期影响的条件。
 
  其次,我国造船业船舶设备自给率不到40%,远低于韩日80%的水平。中船集团要打造世界第一造船集团,配套设备自给率就得达到80%左右的水平,船舶配套设备的产能扩张在其战略规划之中极为重要。目前公司正在搬迁的厂址位于江南造船集团和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的中间——长兴基地的船舶配件的份额为25亿——32亿元。
 
  第三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我国船舶业整体发展规划相吻合。在《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国将船配业置于国家船舶制造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纲要制定的具体目标是,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同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
 
  母公司实力雄厚
 
  公司的母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简称中船集团)组建于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CSSC是我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国最具实力的骨干造修船企业、船舶研究设计院所、船舶配套企业及船舶外贸公司,共有约60家独资和持股企事业单位。
 
  造船是CSSC的主业。在军船方面,CSSC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骨干力量。在民船方面,CSSC能够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适航于任一海区的现代船舶,船舶产品已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其最新的“五三一”奋斗目标,即在2005、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为实现这一目标,CSSC将重点建设好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和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到2015年,造船能力将由现在的400万吨提高到1400万吨,产品涵盖液化天然气(LNG)船、豪华游船等高技术船舶。
 
  公开资讯显示,母公司将注入公司的资产并不比中国船舶(600150)差,方案是将沪东造船集团和江南造船集团的船配件业务打包注入公司,再注入其他船配资产,甚至还有可能注入最为敏感的军工潜艇资产。
 
  到2015年,中船集团年造船载重吨将达1400万吨左右,销售额700亿元,所需船配件90亿元,自给率达80%即72亿元,资产注入后,公司船配件份额将达60亿元,并带来约9个亿的利润额。
 
  现有盈利低主业将逐步退出
 
  资料显示,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钢结构业务,2006年占收入比为62.8%。由于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目前国内钢结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2007年上半年钢结构业务的毛利率只有4.73%,由于地处上海劳动力成本较高,预计钢结构业务的毛利率提高的空间较小,盈利能力不强。
 
  公司目前主业中的的压力容器车间和机械制造车间将搬迁至上海崇明的长兴岛,整个搬迁建设工作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基本完成。长兴岛新基地的规划产品以船舶配套为主,建成后将形成两大制造生产中心:船用液罐制造中心和船舶轴舵系加工中心,其生产规模将是目前压力容器车间和机械制造车间生产能力的两倍以上。
 
  此外,现有主业中的压力容器业务发展潜力巨大,盈利能力最强,毛利率在30%以上。其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能生产LNG/LPG船压力容器的厂家,年产能力4套左右,手中现持有订单13套左右,且全部出口。公司搬迁到长兴岛基地后将有一专门车间从事压力容器产品的生产,产能有望扩张到年产8套,随着液货船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望获得更多的订单。
 
  业绩短期需靠投资维持
 
  由于公司多次公告今年内不会重组,加上搬迁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因此,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短期内难有较大提高,投资收益将成为2009年前利润的主要来源。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6812.6万元中5178万元为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76%。今年中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价格为5468.4万元,目前浮动盈利近3亿元,共计可贡献每股收益0.6元以上,可满足其近年盈利的需要。
 
  公司船舶配件的业绩有望在2009年后展现。一则目前公司船舶配件收入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仅占收入比重的11%,并且船舶配件产品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舱口盖等盈利能力不是很强的产品上。搬迁到长兴岛基地后,由于产能的扩大和规模效益的体现,船舶配套产品收入以及毛利率会有一定的提高;二则由于长兴岛基地正处于新建阶段,搬迁所导致的各项费用会有较大程度的增长,费用的增长使得船舶配件业务的盈利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还要看母公司的同类资产何时注入公司。
 
  后市看母公司脸色
 
  应该说,中船集团对公司的整合是有一套完备的方案和清晰的思路的,但由于目前市场的传闻多,期望高,同时股价的过山车走势引起了部分市场人士和投资者的不满,加上管理层对央企整合的市场火热度有打压迹象。因此,先前准备好的方案可能被迫推迟实施,导致公司的前景与二级市场股价走势的主动权完全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受制于母公司相关资产的注入速度,尤其是公司在中船集团的真正角色定位。
 
  目前,中船集团下属造船资产分布主要是:10万吨以上级别的民船主要由中国船舶长兴岛基地和龙穴岛基地制造,并且这两大造船基地资产有望持续注入到中国船舶;10万吨以下级的液货船则主要由广船国际(22.250,-0.37,-1.64%)来制造;中船股份在集团中扮演船舶配件生产基地角色。但由于船舶配件种类比较繁多且生产企业众多,其只是集团船舶配件众多生产厂商之一,与竞争对手相比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今后在配件领域能否取得发展主要依赖于中船集团能否有其他优质配件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
 
  资料显示,目前中船集团主要未上市资产包括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江南造船集团以及辅机厂。其中,辅机厂资产包括:南京中船绿洲,近50年来企业生产的船用甲板机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6年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同比增长11.67%,净利润650万左右;华南船舶机械厂,是舰船甲板机械的主要制造企业之一、海洋工程设备设计制造的主要厂家,2006年1月设立有限公司;镇江中船设备,主产船用中速
 
  柴油机、船用发电机、船用辅机、起重机械、船用螺旋桨、增压器等,2006年经营目标是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工业增加值1.6亿元,销售收入7.6亿元,利润1900万元。但这些资产能否注入资产则完全取决于母公司。